為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常態化教育,進一步加強公司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切實加強黨的基層黨組織書記和黨員隊伍建設, 10月21日至25日,中材礦山建設有限公司黨委組織總部骨干黨員;所屬企業黨委書記、副書記、黨群部門負責人、工作成績突出的基層黨組織書記共計38人赴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進行黨建培訓。培訓班由公司董事長段志春帶隊,以 “不忘初
井岡山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毛澤東同志在此帶領中國共產黨,在兩年零四個月的斗爭中,井岡山走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特色革命道路,培育了凝聚中華民族之魂的井岡山精神,這里不僅是革命的見證者,更是歷史的譜寫者。公司希望通過專題教學與現場教學、體驗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向培訓學員重現井岡山斗爭那段艱苦絕倫的革命歲月,進一步激發學員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爭做合格黨員的責任使命。
堅持實事求是,爭當合格黨員——參觀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緬懷革命先烈,堅定執著追理想——訪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
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前,培訓學員列隊肅立,靜靜聆聽著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由建立到發展壯大這一段艱苦卓絕不怕犧牲的革命歷史。瞻仰大廳內,習近平題字“死難烈士萬歲”豪情悲壯,段志春董事長代表中材礦山為烈士獻上花圈,全體學員默哀一分鐘,表示對革命先驅最深切的崇敬和悼念。
艱苦奮斗身先士卒——朱毛紅軍挑梁小道教學
紅軍挑糧小道是井岡山近年來新開發的的一條徒步體驗式線路。這條山路原是1928年紅軍從寧岡縣、茅坪鄉、大隴鎮一帶挑糧上山路線的一小段,小道全長3100多米,山上海拔1300多米,垂直高差約400米,甚是陡峭。當年42歲的朱德和35歲的毛澤東在公務繁忙的情況下,毅然拿起扁擔,帶領紅軍指戰員肩挑背馱地把30多萬斤糧食運上了井岡山,解決了紅軍給養問題,支撐了割據井岡山工農武裝的革命斗爭。學員們著紅軍裝行走在挑糧小道上,董事長段志春帶頭挑擔,小道崎嶇、陡峭、狹窄、彎曲,學員們在艱難的前行中,仿佛依舊可以感受到革命先烈腳板的余溫,感受著當年紅軍的革命熱情。
傳承紅色精神——訪黃洋界哨口、小井紅軍醫院、小井紅軍烈士墓
黃洋界保衛戰以兩個連擊退了敵軍四個團的兵力,堪稱中國革命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案例,它為紅四軍主力回師井岡山、打破國民黨軍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第二次“會剿”創造了重要條件。學員們站在黃洋界保衛戰的紀念碑下聆聽這段傳奇,深切感受到發動群眾、軍民一心的重要性,深刻體會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意義。
小井紅軍醫院和小井紅軍烈士墓承載了更多的悲壯,這里是一百三十余名重傷病員和醫護人員的殉難之地,無一幸免。學員在聽完講解員略帶激憤的解說后,久久沉默不語,陷入沉思。在烈士墓前,學員向革命先烈深深三鞠躬,并繞碑一周,表達了全體學員對烈士們最深切的哀悼,也象征著對共產黨人堅定信仰、不懼犧牲精神的傳承。我們有信心在革命先輩用鮮血換來的土地上,播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種子,用堅定的信仰,培育它生根、發芽、壯大,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目標。
堅持學習勇探索——茨坪毛澤東故居、大井毛澤東故居
茨坪毛澤東故居是毛澤東上井岡山后的第一個定居之所,古樸的黃墻黑瓦,粗糙的書桌家具,這里就是中國特色革命道路誕生的地方。學員們走過一間間小小的隔間,細細觀摩歷史遺跡,汲取力量,砥礪前行。大井毛澤東故居屋前的讀書石是毛澤東經常讀書看報的場所,雖然當時生活條件極其艱苦,但革命信仰從未被撲滅。學員帶著敬畏的心情,撫摸已經被摸得光亮的石頭,感覺到了身上承載的沉甸甸的責任。
井岡山培訓在緊湊的安排中順利結束,在培訓中,全體學員通過“井岡山斗爭和井岡山精神”專題黨課、“革命后代講家風”互動教學、“學編紅軍鞋”體驗式教學、八角樓現場教學等等一系列方式重溫井岡山斗爭的歷史,深刻領會了井岡山精神,進一步增強了黨員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對黨員們堅定理想信念、保持對黨忠誠、樹立清風正氣、勇于擔當作為;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具有重要意義。牢記井岡山斗爭歷史,傳承井岡山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中材礦山全體黨員必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