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第五屆金融街論壇”于5月28日-29日在北京舉辦。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白重恩出席并對“化解過剩產能”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白重恩首先分析了過剩產能的產生根源。第一,與過去運動式的政府投資計劃有關。為了應對外界沖擊,政府急急忙忙刺激經濟, 結果效果越來越不好,持續性也越來越差,并造成了產能過剩。
“我們去查了2008年、2009年,國務院、發改委的文件,看哪些行業是有扶持計劃的。然后再看跟這些行業相關的行業,最后,構造了行業政府扶持指數,研究表明,產能過剩跟政府扶持指數是有高度相關性的。政府扶持指數越高的行業產能過剩越嚴重。”白重恩表示。
第二,調控不遵循市場規則,政策不穩定性比較嚴重。城鎮化就是一例,現在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大量過剩。
第三,不合理制度催生過剩產能。“比如項目審批制,建一個鋼廠可能要十年才能拿到批文,等拿到的時候已經產能過剩了,怎么辦?是建還是不建。我觀察到的是大部分地方政府還是要建的,已經花了十年才拿到批文,為什么不建”,白重恩舉例。
第四,部分地方政府對于化解過剩產能并不積極。因為去產能會影響GDP,尤其會影響就業。
第五,制度的不健全也讓過剩企業難出清。白重恩以“僵尸企業”舉例,由于破產法律并不完善,如何處置破產企業的資產面臨很大難題,牽扯到國有資產的風險就更大了。如何才能有效化解過剩產能?白重恩給出了五條建議。第一,政府政策要遵循市場規律。第二,必須改革項目審批制度,使得企業能夠快速應對市場變化。第三,要努力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使得不同所有制的企業獲得資源的成本差距不大。第四,銀行必須加強關注壞賬的產生及解決。第五,要加強對地方政府的激勵約束。
來源: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6年0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