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四川日報5月3日報道,由四川省級財政整合安排相關專項資金20億元,支持地方政府、省屬企業對主動壓減產品無銷路、能耗高、污染重、安全風險大、不符合產業政策的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綜合考慮壓減退出產能量、時間進度和職工安置人數實行梯級獎補。
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省將嚴格執行《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不得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備案新增產能的鋼鐵項目。同時,堅決關停并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煉鐵高爐、30噸及以下煉鋼轉爐、30噸及以下煉鋼電爐等落后生產設備。對退出的鋼鐵產能及時拆除相應設備。
在關停并轉之外,四川省還將積極支持鋼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大力開發高端產品,提升質量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增加有效供給。鼓勵企業通過城市環保搬遷等進行改造升級。支持企業實施節能環保改造升級、綠色發展。
在分類推進去產能的政策措施中,最有“含金量”的當屬“由四川省級財政整合安排相關專項資金20億元,支持地方政府、省屬企業對主動壓減產品無銷路、能耗高、污染重、安全風險大、不符合產業政策的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綜合考慮壓減退出產能量、時間進度和職工安置人數實行梯級獎補。”
該負責人介紹,20億元資金是四川省根據國家的去產能資金的配套,主要用在鋼鐵、煤炭等行業領域,用于支持地方政府、省屬企業對主動壓減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實行梯級獎補,獎補資金主要用于職工安置。目前,四川省正加速制定20億元資金獎補的方案。“職工安置是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重中之重,涉及到的市州都要及時制定職工安置方案、風險評估和應對預案,促進職工平穩轉崗、失業人員多渠道再就業。”該負責人如是說。
該負責人介紹,四川省將積極推進工商、質監、稅務、住建、環保、公安等部門聯合執法,開展專項檢查,打擊生產假冒偽劣鋼材產品和國家明令淘汰產品以及不開或虛開增值稅發票的違法行為,規范并嚴格監管“貼牌”生產,建立整頓規范市場的長效工作機制,防止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在鋼鐵行業中的蔓延,建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此外,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計劃出臺鼓勵使用綠色建材、釩鈦優勢鋼鐵等辦法,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推動作用。
達州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裁江善明表示,達鋼早已從單一的鋼鐵產業向釩鈦鋼鐵、煤化工和新型清潔能源化工產業企業轉型并取得成效。近年來,我們先后淘汰了鋼鐵生產主線的落后裝備和工藝,生產工藝達國內先進水平,同時在清潔能源化工領域研發了一系列新產品。
針對鋼鐵去產能,江善明表示,已經制定削減140萬噸產能計劃,削減完成后還剩200多萬噸產能,將繼續向建筑用鋼、汽車用鋼等高端合金鋼產品方向發展。
人員安置和債務問題都是“去產能”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重點與難點。此次省上提出20億元專項資金可謂力度空前,更是“及時雨”,希望能更多地向鋼鐵企業傾斜,提振鋼鐵企業“去產能”信心。
成都理工大學材料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邱克輝表示,四川省提出用20億元財政資金來支持地方政府和省屬企業去產能,這充分彰顯了四川省在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方面的巨大決心。有決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具體推進方法。“去產能”并不是說要把過剩、落后產能一減了之,更重要的是要為產能找到合適的出路。尤其是過剩產能,除了要“去”,更要謀劃轉型升級,這更加考驗政府和企業的智慧和勇氣。
從目前來看,四川省去產能的重點在鋼鐵冶金、煤炭、水泥、建材等產能過剩行業。這些行業中,大量企業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都不高,附加值低。有不少甚至成為別人最初級的原始材料,在國外轉一圈,別人加工之后,便以數倍乃至數十倍的價格再賣給我們。這種價格的差距體現的就是技術的差距。
為過剩產能找出路,更重要的是方向要對。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一定要保持高度的市場敏感,緊跟國際國內的技術前沿,緊跟市場需求,努力發現“縫隙市場”,這是一個方向。另一個方向,則是企業在制定發展規劃的時候可以參考政府對產業的布局、規劃等,向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轉型,力爭獲得政策支持。不管是哪個方向,都切忌走模仿重復的老路。
來源: 中國證券網(2016年05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