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來,陜西水泥價格同比下降了近20%,成為目前全國水泥價格下滑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遠甚于京津冀地區,并創下了今年國內水泥價格新低,成為了新的價格洼地。
而陜西,從水泥供不應求到供大于求,只不過用了短短兩年時間。有業內人士認為,眾多大型水泥企業在看上了陜西水泥市場這塊巨大的“肥肉”后,紛紛開始圈地上馬生產項目,陜西水泥資源在被整合的同時,無形中產能被急劇放大,致使價格回落。跌跌不休的價格
相關人士分析認為,從之前的供不應求,到目前的供過于求,陜西水泥市場的轉折只用了短短兩年時間。
“今年我們都很奇怪,往年這個時候,正是水泥價格上漲的最頂點。”與其他建材銷售渠道類似,水泥的銷售渠道,除了大型建設整體采購外,相當一部分水泥都是通過供銷商售出,水泥供應商雷先生介紹說,今年夏季以來,每噸水泥出現了20元左右的價格跌幅,這是做了近20年水泥生意的他遠遠沒有料到的。
“此前,知名水泥企業對陜西不感興趣,但從去年開始,大型水泥企業開始大舉進入,市場迎來大洗牌。”相關人士分析認為,從之前的供不應求,到目前的供過于求,陜西水泥市場的轉折只用了短短兩年時間。
5月15日,禮泉海螺公司水泥日發運量首次突破10000噸大關。這只是近來陜西水泥產能釋放的一個片段。
自2010年11月起,千陽海螺兩條5000噸線投產,12月韓城一條2500噸生產線投產,冀東鳳縣4500噸生產線投產,2011年1月份禮泉海螺一線投產,5月禮泉海螺二線投產……大量產能如雨后春筍般集中在2011上半年釋放,給市場造成巨大價格壓力。
“現在一條5000噸的生產線運轉一個月,就相當于一個小型水泥廠全年的產量,產量的增加導致了價格的下跌。”雷先生表示,以PO42.5散裝水泥為例,出廠價已從年初的每噸270元降至230元。
然而,隨著水泥產能的大量釋放,市場需要并未同步增長,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市場因資金到位不理想反而萎縮,這也是導致水泥價格被迫逐月走低的因素之一。但是,價格下降并未遏止各家企業庫存的快速增長。“由于庫存量幾乎全滿,有些水泥企業都已經開始控制產量了。”業內人士介紹說。
據了解,陜西年用水泥量在2000萬噸以上,大多用于大型建設,如太(原)中(衛)、銀(川)鐵路建設、各高速公路及橋涵建設、新開工的擴建項目、房地產開發項目,以及新開工的西安地鐵建設等。由于家庭裝修所用水泥用量較小、標號較低,所以,此次水泥價格下跌對普通居民影響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房地產開發建設中,商品住宅也是“吃水泥大戶”,估計每平方米商品房水泥用量在幾百公斤。而對于終端客戶而言,水泥價格下降影響不大。
產能過剩后的憂患
自從各大水泥廠商布局陜西以來,陜西不僅要面臨省內產能的過剩,還將面臨周邊省份產能快速上升的壓力。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全省水泥工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5.1億元,年均增長54.12%,高于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二十多個百分點。先后建成投產新型干法生產線27條,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產能4017萬噸。目前,已核準在建的新型干法生產線還有23條,水泥產能3416萬噸。
截至2011年6月,陜西市場已投產新型干法產能已經達到6300萬噸,在建400萬噸,今年新開工生態水泥400萬噸及即將開工的海螺三線500萬噸,聲威三線200萬噸,陜西干法產能將有望突破8000萬噸,按人口3700萬計,陜西人均新型干法水泥達到2.2噸。
2009年,陜西省重點工程建設引爆水泥市場,從渭北高原到秦巴山區,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鋪開。“2010年,西安市水泥價格卻呈現下滑趨勢,在西北各省會中價格最低。”數字水泥網總裁劉作毅認為,陜西經濟高速啟動帶來各企業形成水泥需求快速增長的主觀認識,使陜西省和周邊鄰近地區的新型干法水泥建設以“井噴”速度發展。
在他看來,陜西省新型干法的前期發展還相對有序,產能呈波浪式小幅增長,至2009年底共投產近3100萬噸熟料產能,并不能滿足需求,缺口持續存在。
但是在市場需求啟動的背景下,為滿足需求,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紛紛上馬建設,同年,冀東水泥收購了*ST 秦嶺,陜西成為冀東水泥主戰場之一。目前,冀東水泥在陜西擁有1006萬噸產能,排名第二的民營企業堯柏水泥擁有670萬噸產能,集中度相對分散。
據數字水泥網統計,到2012年陜西水泥產能將達8735萬噸,但實際需求只有6700萬噸,過剩2000多萬噸。
截至2010年底,水泥生產企業的平均規模由“十五”末的8.7萬噸提高到現在的50萬噸,100萬噸以上的企業已達12戶,前4戶企業的生產集中度達到52%。已形成陜西冀東(含秦嶺)、陜西堯柏2戶產能1000萬噸以上的特大型企業集團,陜西聲威、寶雞眾喜2戶產能500萬噸以上的大型企業集團。
自從各大水泥廠商布局陜西以來,陜西不僅要面臨省內產能的過剩,還將面臨周邊省份產能快速上升的壓力。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早在2009年陜西省缺口達500多萬噸時候,河南、湖北、內蒙古、山西、寧夏水泥等就已進入陜西。這種主觀上對需求強勁增長形成“洼地效應”的預期,使外來過剩產能瞄準陜西,而這些產能已形成巨大壓力,陜西與周邊地區的水泥產能將競爭激烈。
市場整合大勢所趨
國家和省上明確要求水泥工業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提升新型干法水泥比重,適度布局消納工業廢棄物和水泥窯協同處理生活垃圾和污泥項目,積極發展下游產品。
“由此看來,原材料價格的不斷提升和區域性市場競爭的加劇,壓縮了水泥企業的盈利空間,對水泥企業強化內部管理、提高生產運營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劉作毅認為,陜西水泥業的整合已是大勢所趨。
截至2010年底,陜西已累計淘汰落后水泥生產線240多條、落后水泥產能2224萬噸,新型干法水泥產量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25%上升到85%,其中:4000t/d以上生產線占新型干法生產線的55%。西安、銅川兩市的機立窯已全部淘汰。
“十二五”期間,圍繞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西安國際化大都市、陜北能源化工基地、陜南循環經濟產業集群等一系列富民強省的戰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計劃7萬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但同時,國家和省上明確要求水泥工業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提升新型干法水泥比重,適度布局消納工業廢棄物和水泥窯協同處理生活垃圾和污泥項目,積極發展下游產品。
陜西省建材工業協會副會長王奮利表示,防患產能過剩的問題,必須引起政府和行業的高度重視。陜西水泥今后的發展應遵循“控制總量、合理布局、有序發展”的原則,這是因為2010年底陜西已形成了6320萬噸水泥總產能,而目前在建的水泥產能增量達3400萬噸,即使淘汰全部落后產能和1000t/d以下新型干法逐步退出,減少水泥產能1000萬噸左右,水泥總產能在兩年內也將達到8700多萬噸。
業內人士認為,以低碳化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提高了節能降耗、環境保護、綜合利用要求,加之不斷嚴格的行業準入標準,使水泥企業的生存發展壓力進一步加大。對此,水泥企業應在不斷提升自身實力的基礎上,加強市場研判,以防患于未然。
來源: 城市經濟導報